重组蛋白在现代生物医药(如治疗性抗体、酶、疫苗、细胞因子)、诊断试剂和工业酶制剂等领域占据核心地位。其生产过程通常涉及基因工程改造的宿主细胞(如大肠杆菌、CHO细胞、酵母、昆虫细胞)进行表达,随后从复杂的细胞培养物或裂解液中分离纯化目标蛋白。 层析技术以其高分辨率、高选择性和良好的可放大性,成为重组蛋白纯化工艺的基石 。开发一个稳健、高效、经济且符合法规要求的层析纯化工艺,需要系统性的策略。
工艺开发的核心目标
高纯度:有效去除宿主细胞蛋白(HCP)、核酸(DNA/RNA)、内毒素、病毒(如适用)、培养基成分、产品相关杂质(聚集体、降解片段、错误折叠形式、翻译后修饰变体等)。
高回收率:最大化目标蛋白的收率,降低生产成本。
稳健性:工艺对原材料(如缓冲液、填料)的微小变化、操作参数的波动具有耐受性。
可放大性:实验室规模开发的工艺能成功放大到中试和生产规模。
经济性:优化工艺步骤、减少层析步骤数量、提高填料载量和使用寿命、降低缓冲液消耗。
合规性:满足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(GMP)要求,具备良好的工艺表征(PC)和工艺验证(PV)基础,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性(特别是病毒清除能力)。
速度:缩短纯化周期时间,提高生产效率。
层析工艺开发策略框架
阶段 1:前期研究与目标定义
深入了解目标蛋白 :
物理化学性质:分子量、等电点(pI)、疏水性、稳定性(pH、温度、氧化还原、剪切力)、翻译后修饰(糖基化、磷酸化等)。
生物学活性:功能检测方法。
关键质量属性(CQAs):直接影响产品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属性(纯度、活性、聚集体含量、电荷异质性、糖型分布、宿主杂质残留、内毒素、病毒颗粒等)。
表达系统与收获液特性:宿主细胞类型(决定主要杂质谱)、表达形式(胞内、分泌、包涵体)、收获液/裂解液的组成、粘度、颗粒物含量。
明确工艺目标:
设定纯度和收率目标、成本上限、时间要求、放大规模目标、法规要求(如病毒清除要求)。
文献调研与平台借鉴:
参考同类蛋白的纯化策略,利用已有的平台技术(如单抗的Protein A平台)。
阶段 2:捕获阶段开发
目标:快速浓缩目标蛋白,去除大部分体积和主要杂质(如细胞碎片、核酸、脂质、大部分HCP),稳定目标蛋白。
首选技术:
亲和层析是捕获阶段的黄金标准(如果可用且经济)
单抗/FC融合蛋白: Protein A/G/L亲和层析。开发重点:结合/洗脱条件优化(pH、离子强度、添加剂)、载量优化、清洗/再生方案、聚集体控制、Protein A配体脱落。
标签融合蛋白:His-Tag (IMAC), GST-Tag, FLAG-Tag等。开发重点:结合特异性、洗脱条件(咪唑浓度、还原剂、pH)、标签去除策略(如酶切)、潜在的标签相关杂质。
替代技术(当亲和层析不适用时):
离子交换层析 (IEX):强阴离子交换(如MaXtar® Q, Q Chromstar® FF)常用于捕获带负电荷的杂质(核酸、酸性HCP),使目标蛋白流穿;或根据等电点pI选择。
结疏水相互作用层析 (HIC): 在高盐下结合目标蛋白或杂质。对盐浓度敏感。
沉淀/絮凝:有时用于初步浓缩和杂质去除(如核酸沉淀),作为层析前的预处理。
案例1:重组亚单位带状疱疹项目采用MaXtar® Q 结合洗脱模式,20%B洗杂,35%洗脱目标蛋白。
层析柱及填料: 直径为2.6 cm,高度20 cm
样品:培养上清。目的蛋白浓度为0.7 mg/mL
上样体积:804 mL
溶液A:20 mM PB pH6.8
溶液B:20 mM PB 1M NaCl pH6.8
流速:120 cm/h
梯度:20%洗杂,35%洗脱
捕获阶段开发要点:
高载量和高流速:选择大颗粒、高流速耐受性好的填料。
预过滤/澄清:优化深层过滤、离心或切向流过滤(TFF)以去除颗粒物,保护层析柱。
样品调整:优化pH、电导、添加剂(如蛋白酶抑制剂、还原剂)以促进结合和稳定性。
流穿模式 vs. 结合-洗脱模式:根据杂质谱和目标蛋白性质选择。
阶段 3:中间纯化阶段开发
目标:去除与目标蛋白性质相近的关键杂质(如HCP、聚集体、错配异构体、脱落的亲和配体、宿主DNA)。
核心技术:离子交换层析 (IEX) 和 疏水相互作用层析 (HIC) 是最常用的中间纯化步骤,利用电荷或疏水性差异进行分离。通常与捕获步骤正交(不同的分离原理)。
IEX:精细优化pH(在目标蛋白pI附近操作以最大化电荷差异)、梯度洗脱或阶跃洗脱条件、缓冲液种类和离子强度。阳离子交换(如MaXtar® S, SP Chromstar®)和阴离子交换(如MaXtar® Q, Q Chromstar® )的选择取决于目标蛋白的pI和杂质谱。
HIC:优化盐种类(通常硫酸铵)、起始盐浓度、梯度或阶跃洗脱条件、添加剂。在高盐下结合,降低盐浓度洗脱。对去除聚集体效果较好。
其他技术:
混合模式层析 (MMC): 结合多种作用力(如离子交换+疏水/氢键),选择性可能更高,但机理更复杂,开发难度略大(如MaXtar® MMC)。
羟基磷灰石层析 (HAP): 对某些难分离的杂质(如脱落的Protein A、DNA、聚集体)有独特效果。
案例2:重组亚单位带状疱疹项目第二步粗纯采用Phenyl Chromstar® HP 结合洗脱模式,30%B洗杂,70%B洗脱目的蛋白。
层析柱及填料: 直径为2.6 cm,高度13. 8 cm
样品:MaXtar® Q洗脱收集液(加入硫酸铵至电导为98-105 ms/cm),样品浓度为1.86 mg/mL
上样体积:218 mL
溶液A:0.6M (NH4)2SO4·PBS
溶液B:水
流速:120 cm/h
梯度:30%洗杂,70%洗脱
阶段 4:精纯化阶段开发
目标: 去除痕量杂质(特别是与目标蛋白性质极其接近的杂质,如微量HCP、产品相关变体、二聚体/寡聚体),最终达到所需的高纯度标准。通常也是关键的病毒清除步骤(对于哺乳动物细胞表达产品)。
核心技术:
离子交换层析 (IEX): 在更精细的条件下(更浅梯度、更高分辨率填料)进行最终纯化,分离电荷异构体
尺寸排阻层析 (SEC): 基于分子量差异分离,是去除聚集体(尤其是高分子量聚集体)和降解片段的金标准,同时可置换缓冲液。缺点是处理速度慢、载量低、样品被稀释。常用于最终步骤或分析。
阴离子交换层析流穿模式: 作为精纯步骤,利用大部分HCP和病毒颗粒带负电的特性,在高pH下(>pI)使目标蛋白流穿,杂质结合在柱上。
案列3:重组亚单位带状疱疹项目第三步精纯层析采用SP Chromstar® FF流穿模式进一步去除杂质。
层析柱及填料: 直径为2.6 cm,高度10 cm
样品:超滤后溶液,浓度为0.9 mg/mL
上样体积:178 mL
溶液A:20 mM PB pH5.8
溶液B:20 mM PB 1M NaCl
流速:60 cm/h
梯度:流穿模式
关键成功因素与挑战
深度理解目标蛋白和杂质谱: 是选择正确分离方法的基础。利用分析技术(HPLC, CE, SDS-PAGE, Western Blot, MS, SEC-MALS等)全程监控。 正交性原则:组合使用基于不同分离原理的层析模式是达到高纯度的关键。 平台化策略:对于相似类别的产品(如单抗),采用标准化平台工艺可极大加速开发。 质量源于设计 (QbD):从开发早期就融入QbD理念,关注CQAs,进行风险评估(如FMEA),利用DoE优化,定义设计空间。 病毒安全:哺乳动物细胞产品的工艺必须包含并验证至少两种具有不同机理、强效的病毒清除/灭活步骤(通常为低pH孵育 + AEX流穿 + 纳米过滤)。 成本控制:层析填料和消耗品是主要成本。优化载量、流速、缓冲液消耗、填料寿命至关重要。考虑连续层析等新技术。 数据分析与建模:利用先进的数据分析工具和机理/统计模型加速开发和优化。 结论
重组蛋白层析工艺开发是一个复杂、迭代且目标导向的系统工程。成功的策略始于对目标蛋白和杂质的深刻理解,并贯穿于捕获、中间纯化和精纯化步骤的精心选择和优化中。始终牢记纯度、收率、稳健性、可放大性、经济性、合规性和病毒安全等核心目标。应用QbD理念、DoE工具、平台化策略和先进技术(如连续层析),结合深入的工艺表征,才能开发出满足商业化生产需求的、高质量、高效率和可持续的层析纯化工艺。
即刻咨询